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动态 · 正文
发展应用型高校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关系
日期:2025-11-06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应用型高校建设好、发展好,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效举措,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意义与特征

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应用型高校,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转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短缺并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有利于高校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教学目标,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应用型高校在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面向产业需求办学,积极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是高等教育满足新经济、新产业、新行业、新业态及新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应用型高校通过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已逐渐成为实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不同层次、水平、类型的应用型高校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实践导向性明显。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突出实践性导向,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这种实践导向性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还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应用型高校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施分段式、嵌入式、订单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职业针对性增强。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紧跟社会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出口对准缺口,专业瞄准产业”,紧密结合当地政策导向、产业环境、人力需求等条件,重点培养学生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输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产学研结合紧密。应用型高校突出产业需求导向,通过构建与行业企业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政、产、学、研等各方力量的融合跨界。在教育教学上,与行业企业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应用型高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建设了一批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了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实现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四是跨学科深度融合。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管理、组织人才。为实现这一目的,各应用型高校大力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并通过跨学科设置专业、课程,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扩大专业教育知识覆盖面,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教授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又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跟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也在持续探索中前进,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分类发展探索阶段(2005—2013年)

我国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2.全面推进转型发展阶段(2014—2018年)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随后,河南、广东、浙江等20多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随着一系列宏观政策逐步完善,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建强应用型高校之路。

3.质量稳步提升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2023年,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了《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学生发展等方面,对全国63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多维度分析,指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质量得到稳步提升。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应用型高校建设提出了“建强”的新要求。

应用型高校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之后,进入以质量、结构、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发展时间短、任务重,加之各地各校发展程度不一,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办学理念与定位不清晰,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不足,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应用型高校未来发展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

面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在适应社会需要、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办学定位是指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地位。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情况和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长远规划和战略部署。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对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的需求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办学定位确定之后,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办学定位展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的自身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它的形成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注重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积极探索。以河南省为例,为推动应用型高校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该省启动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计划,引导部分高校凝练既符合应用型本科一般发展规律,又体现自身发展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二)准确把握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应用型高校的鲜明特征要求其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其办学思路应鲜明地指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要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具体而言,要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构建与当地新兴产业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改善需要更加适应,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专业点设置;积极参与行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制定,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与行业企业实现互补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持续强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业产业属性,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准确把握学科和专业的关系

从实际出发,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专业建设,要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教育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育,以培养更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一所高校要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抓学科建设。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学校可支配的资源有限,学科建设不能盲目地全面铺开,要科学调配、集中力量,重点建设若干个基础好、特色优、应用强的学科。

(四)准确把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对接行业发展一线,开展应用创新研究,提供能解决社会管理、装备和技术工艺问题的科研服务。当前,应用型高校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直接面向社会现实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为社会发展和生产一线培养基础扎实、上手快、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应用型高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设施、人才队伍和智力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科研活动,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享创新资源,为师生在科技成果转化、学习实践锻炼等方面提供机遇和平台。

(五)准确把握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关系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构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用型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支持他们参与行业产业标准制定等。要改革专职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和推动学校建设。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用型高校要探索建立行业从业人员与高校教师互聘制度,积极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国家要求,把握好兼职教师的人员比例,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设置兼职教师任职条件,落实兼职教师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完善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 常婉茹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 刁玉华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3期


上一条: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下一条: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类型与发展路径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访问量统计: